历史文化可以有很多的表达方式,记忆的思维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打开常熟记忆的门扉,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独具魅力的风景:青青虞山,碧水尚湖,水抱山围,和风清唱……凝望湖光山色,我们看到了这片生动风景背后的文化底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熟农民在尚湖三条桥一带取土的时候,挖掘到了一些玉琮玉璧和石斧陶器,这一发现引起了文管部门的重视,考古学者仔细研究了这些出土器物后,认定这是良渚文化中晚期的文物,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五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生活和劳动,这里是我们先人最早的家园之一。他们的才思因山水而灵动,玲珑剔透,幻化成创美的源泉潺潺流淌,他们通过手指的舞蹈打磨出精美的器物,常熟的历史长河荡漾着他们流光溢彩的眼神。
——尚湖,是自然风景,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风景一旦涉及人文,就会风雅,就会摇曳出万种风情……
尚湖因姜太公在这里垂钓而得名。民间记忆中的姜尚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有排兵布阵的本领,当商纣王施行暴政时,他远离商都隐居到虞山的石室里,兴致来时常到尚湖边钓鱼,他不用鱼饵,仅用一线一杆一竹丝,竟也会有“愿者上钩”,“活神仙”的雅号一传十、十传百,尚湖因此名声大振。
姜尚手执钓杆端坐着,目光望着远方,“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虞山庇护成“福地”。从此,尚湖纯澄得仿佛一面擦亮的铜镜,灼灼清辉,把一座城市映照得遍体通明、惟妙惟肖。在铜镜里,我们看到了常熟福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故事传奇让尚湖变得厚重,而尚湖因此多了情深意切的人性光泽。沿着岁月的走向或情感的脉络顺流而下,我们和吴中才子唐伯虎不期而遇。江南最诗意最抒情的黄梅时节,他慕名来到尚湖,雇了条小船边游览边作画。唐才子面对的虞山,时而烟雨迷朦,时而云蒸霞蔚,他从早到晚一共画了七十多幅,但都被他揉成了废纸。一向颇为自负的唐才子被难倒了,心里涌起一丝惆怅,民间多了句俗语:“唐伯虎画虞山,又像又不像。”
尚湖并不是一直风平浪静,“文革”时期,弥漫在尚湖的是阴暗的梦魇,在“以粮为纲”思潮的推动下,尚湖水被抽干,开始垦荒种粮,粼粼尚湖碧水凝成了常熟古城的忧伤之泪,化作一缕缥缈而去的轻烟,“还我尚湖历史风貌”的呐喊在苍凉的旷野里低回。那几年,尚湖田里的收成惨惨淡淡,留下的只有痛苦凄迷的记忆,不堪回首……
时代的舟楫在费力地穿越了文化沙漠之后,终于驶向了期待已久的彼岸。1985年7月23号,尚湖被重新注入了智慧的灵泉,这凤凰涅磐式的重生来自理性的回归,对自然的崇尚。尚湖生生不息的情怀,也许正是常熟永久生命力的象征。岁月由远而近,历史在繁荣与衰圮之间循环往复。尚湖阅尽了人间万象,曾经的故事透映着她的性灵、情思和襟怀,尚湖的魅力在于经历了这么多的人和事之后,依旧风华绝代,让滚滚红尘中的我们一次又一次追寻逝去岁月的依稀背影……
风婉约地吹着,水柔情地流着。我们在湖畔漫步,阅读青山的心事,聆听绿水的歌吟,沉静和悠闲随之而来,多少期待和想象,多少向往和追求,尽在这“天地大美而无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