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许光专题/追记许世友将军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

追记许世友将军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

忠孝两全传美德大爱无言气自华

——追记许世友将军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

2013年1月6日,许世友将军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4岁。

  

1月10日,新县县委、县政府在许世友将军故居前,为许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许世友将军生前身边工作人员、老一辈革命家子女后代、部队首长和战友、许光生前亲朋好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远万里前来吊唁。当地数千名父老乡亲也自发送许光最后一程,还有很多全国各地熟悉了解许世友和许光同志生平事迹的朋友,纷纷通过来函来电、网络短信等方式表达真诚的慰问。

  

苍松翠柏,哀乐低回。人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泪光中向许光告别,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达着崇高敬仰和深切缅怀。

  

“父亲精忠报国流芳百世儿子替父行孝道义千秋”的挽联上,20个遒劲的大字,依稀向人们讲述着许世友将军和许光同志精忠报国、孝老爱亲两传承的传奇故事……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讲述了革命老区的后代在党和革命前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故事。据《闪闪的红星》原著作者李心田介绍,许光正是主人公潘冬子的现实原型之一。

  

许光1929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今属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是许世友将军与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长子。1932年,许光还不满三岁,父亲许世友将军便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与家乡失去联系。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军不断对红军亲属进行追杀迫害,奶奶、姑姑带着年幼的许光流浪乞讨,历经磨难,颠沛流离,生活极其艰苦。

  

有一次,敌人扫荡鄂豫皖根据地,下令放火烧山,姑姑带着许光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忍受着炽热的温度。姑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才终于保全了许光。后来,姑姑下山给许光讨来几块硬窝头,饥饿的许光一口吞进去便噎住了,姑姑使劲捶他的后背,让许光吐出来才活了过来。

  

许世友将军离开家乡后,一直无法与家人联系,误以为家人早已遇难,而家人也一度以为许世友将军在战争中牺牲了。直到1948年,与许世友将军同乡的王树声将军到鄂豫军区当司令员后,有一次路过大别山,才带来了许世友将军不但没死而且还在山东军区当上了司令的消息。后来,许光到麻城找到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王树声将军,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和许世友将军团聚。当父亲问及许光想干什么时,许光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许世友将军告诉许光,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了,将来的新中国还要靠年轻人去保卫、去建设,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很快,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参军入伍后,他又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海军学校和海军高级学校(今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在北海舰队,许光始终在一线战斗部队接受摔打磨砺,始终向战友隐瞒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子的身份,始终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来要求自己,圆满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有力地捍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替父行孝回家乡

  

从流浪乞讨到共和国第一批优秀的舰艇长,脱离苦海的许光可谓年轻有为,有着可以预见的似锦前程。

  

然而,此时的许世友将军却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许世友将军的母亲十分惦记一手带大的孙子,经常跋山涉水到部队探望许世友将军和许光,又不习惯在大城市长住,执意回老家。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决定让许光回到家乡,照顾祖母,替父行孝。

  

对于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下,自会有大好前程,回家乡,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挚爱的军营,意味着牺牲,意味着选择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看到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许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了不起的决定——回家乡新县!

  

那是1965年的一天,许世友将军摆了一桌菜,叫上家里的工作人员,为许光送行。父亲含着热泪对许光说:“大安(许光原名许大安,后许世友将军给其改名许光),你是我的好儿子!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

  

许光遵照许世友将军嘱托替父行孝,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调回到新县人武部任职,由一名当时海军作战部队的领导干部改任县人武部普通参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照料奶奶,为许世友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奶奶去世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海前线视察海防、指挥备战,实在无法分身,又是许光替父行孝,为奶奶送终。完成父亲的嘱托后,他多次有机会重返部队,但家乡战争年代留下的众多烈士遗属一直牵挂着他的心,他最终选择留在家乡,甘愿为老区奉献一生。

  

很多年以后,《上将许世友》有一集专门演这段故事。那年春节,大女儿许道江回家过年正巧看到了,就叫许光快看。许光眯着眼睛,看了看电影里的父亲和自己,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可演的。”在许光的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父子情深孝悌至

  

许光去世后,亲人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打开了他从不让别人看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多年来父亲与他的来往信件,连信封都完好无缺地保存着。每一封信都是将军亲笔或口述让秘书写给儿子的,基本上第一句都是这样,“许光:你爸爸让我给你写封信,说好久没有收到你的信了,很惦记你和家里孩子的生活,让我邮去200元钱,收到后回复免挂。”“许光,昨天晚上你爸爸(许世友同志)让我给你去封信,告诉你他11月份要去北京开会,今天是10月18日,在他没有去北京前,如果你们有时间,到南京来玩几天,如没有时间,等他从北京回来也可……”父子情深,由此可见一斑。而许世友这样声名显赫的大将军对自己在老家尽孝的长子的真切关怀和无比惦念让人动容,替父行孝的长子竟然对身居高位的父亲不提任何照顾性要求则尤其让人感佩。

  

母亲去世后,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多次有意将许光调回作战部队,帮儿子继续实现军旅梦想。但许光都一一放弃了。这一次次的放弃,均缘于父亲的另一个重托。

  

1979年10月和1980年11月,许世友将军先后两次以绝密件给长子许光写了亲笔信,立下土葬遗嘱,并分两次共寄了250元钱做棺材。特别令人震撼的是,许世友将军在信中明确叮嘱:“棺材不要做得太好,比一般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见。”许世友将军病重期间,又亲口告诉许光:“当兵三年无孝子。我当了一辈子兵,生前没有尽孝道,死后想埋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不知是不是能如愿?”

  

和母亲土葬,是许世友的遗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拒在高级干部火葬协议上签字。许世友将军逝世后,许光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央和军委汇报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在许世友将军安葬前后做了大量工作。对许世友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就这样,特殊的将军实现了“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心愿,含笑于九泉。

  

建设家乡壮志酬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在地方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许光秉承着这样的人生信条,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全力干好每一件分内分外之事,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1969年春夏“三支两军”时期,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并兼任县邮政系统军事代表,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任何道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就连几吨重的水泥杆也是靠人工一步一步运到山顶。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连续施工300多个日夜,直到机站建成也很少离开工地。现在很多老职工一提起那段经历,没有一个不佩服许光同志的。70年代初,许光带着民兵铺设高压线路。由于缺乏机械,他就带着民工一起扛杆子,一根一根往山上扛,一锹一锹向土里埋。他始终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干,终于为新县铺设起35千伏的高压线路。

  

1982年,许光转业到地方,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0余年间,他坚持亲力亲为,密切联系群众,主动倾听人民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1987年7月份,新县连降大雨,防汛任务很重,按照当时县级领导分工,许光负责箭厂河、陈店、郭家河几个乡镇的防汛抢险工作。那年的雨水特别多,全年降雨量2000多毫米。有一天凌晨一点多,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暴雨警报。尽管当时身体有病,许光还是坚持连夜赶到所包乡镇处理险情。由于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司机已看不清前方道路,吉普车猛然陷入交通部门挖的一米多深排水沟里,惯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许光整个头部从前挡风玻璃中猛撞出来,导致其当场昏迷。当医生检查受伤处时,发现他头部伤口有5处之多,缝了近20针。经过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本应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但许光考虑的仍然是水库安全。伤情稍有好转,他就立即继续到所包乡镇,逐个检查水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在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许光所包的几座险库安全度汛,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在大女儿许道江的记忆里,许光从未向位居高位的父亲要过照顾、谋过私利,却对事关家乡建设、百姓利益的事儿特别上心。“您多次带我们去南京、广州看望爷爷,我清楚地记得,在爷爷家中的饭桌上,爷爷总是问到家乡建设、您工作情况和家里生活情况,但您从来在爷爷面前都说自己很好、新县很好。爷爷听后非常高兴,经常因此又与您多喝两杯。而为了新县的建设发展,您多次给爷爷写信,帮助县里协调一些建设项目和工程急需物资。”

  

甘守清贫淡名利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二十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许世友将军身居高位,在国人、军中无人不晓,叱咤风云。

  

在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将军的老部下、当时武汉军区司令员肖永银中将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许光不愿利用父亲的影响谋取私利,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已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是许光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相对年轻的同志,几个月后自己就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了。生前有媒体记者要采访许光的事迹,包括子女提出帮助他整理回忆文章,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许光继承了许世友将军的优良品质和作风,一生艰苦朴素,生活上从不追求享受,他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传承了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子女多,许光连买件新衣裳都捉襟见肘,他就用父亲寄来的90块钱买了一架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自己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一次,许世友将军故居管理处科长李建新向前来瞻仰的群众介绍许光时,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看上去比普通百姓还要普通的人竟然就是共和国元勋许世友将军的长子。直到去世前,许光住的仍是70平方米的小三居公寓房,用的仍是70年代做的大衣柜、90年代的老式电视和几个旧沙发。子女考虑到他年岁已高,曾经提出给他更换液晶电视、安装空调,他不仅坚决不同意,还因此大发脾气,教育子女要能吃苦、能耐得住清贫,不要贪图奢侈享受,有物力、财力和精力要用在建设事业上,多做好事,多干工作。

  

原新县人武部仓库保管员范仕友回忆说,许光任武装部副部长时,分管营房基建工作,他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有一次,他在现场看到地上掉了几枚钉子,就赶快弯腰捡起,同时又把地上的碎木屑收起来交给工人烧水喝,他说:“小钉子、碎木屑都是公家的,一点也不能浪费。”

  

优良家风代代传

  

“许光同志有很多事迹值得大书特书,有很多事迹值得宣传学习”,这是许光的生前好友、原新县常务副县长韩文定对许光的真实评价。

  

许光任武装部副部长时,单位分配家属房,他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把房子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干部吧。”后来,他把房子让给了一位四川籍的政工科干事。1982年许光转业后,县里考虑到他家人多,将前县委书记调离后腾出的稍大一点、带一个小院的房子分给许光居住。上世纪90年代,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院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就搬到了面积小很多的公寓房,把地皮无偿让给了人大,甚至还去动员紧挨着他家的另外一名县领导也让出地皮。家人劝阻他要考虑家庭实际情况,许光却说房子小点也够住;朋友提醒他要抵价交换,许光却一一罗列单位和组织的困难;有人笑他“憨”笑他“傻”,许光却说自己甘愿当一名“傻”党员。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理手续时有同事提醒许光,在待遇上退休和离休相比差多了,如果能够证明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在旁人看来多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许光却断然否定了。当时的一位县领导感慨地说,有的人伪造简历办离休,而许光符合条件却不去争取。他的家人当时对此也不理解,许光说:“比起那些当年走失的老红军后代和烈士子女,我们幸福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的游客大量增多,新县旅游管理部门以此为契机在当地进行了旅游开发并收取门票。对此,许光不仅没有提出任何利益条件,反而把自己曾住过、属于自己的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交给了政府相关部门。

  

其实,许光的家境并不富裕。爱抽烟的他一直都是抽最便宜的烟,到晚年抽的烟还只有2块5毛钱一包。在新县人武部当副部长期间,家里买了一个当时县城很多家庭都能买得起的9英寸电视机,还是向同事借钱才买的。1982年转业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由于家庭人口多,安排住房面积小、家具少,许光只好给人武部打欠条,临时借用了2个木板床、一个靠椅和一个茶几。许光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大女儿许道江在北京工作,当时交通不够便利,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坐公共汽车4个多小时从信阳到新县,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也从来没有用公家的车接送过一次。他在信阳有很多领导熟人,打个招呼都会安排好,女儿也不会这么费劲,但他没有给女儿提供任何方便、特权。由于深知家里的作风和父亲的习惯,许道江从来也没有这个想法。许道江说她一辈子感激父亲对她的“苛刻,不近人情”,一方面更敬重父亲,一方面也在困难中锻炼了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许光共有四个孩子,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昆、仑、江、海,都是由许世友将军亲自给起的。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后想当兵,当年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江苏省军区在新县招兵,任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又是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但许光并没有让许道昆当年当兵,而是下乡当了1年知青,第二年才当兵入伍,到了不是许世友将军下属部队的127师。后来二儿子许道仑也到部队当兵,许光从没有替他们找关系说过情,更没有为他们找许世友将军帮忙提干,两个儿子全部复员回乡,目前都是新县的普通干部、职员。大女儿许道江一直品学兼优,深受许光喜爱和培养,1984年应征入伍时,许光送了一块自己在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时苏联教授送的苏联手表,同时还送给了许道江一个皮箱,里面装着十三张许道江上学时的奖状,勉励许道江到部队要像上学那样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进步。许道江到部队后,牢记父亲教诲,依靠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成长为二炮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也从未利用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孙女的身份找过任何关系、提过任何要求。小女儿许道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想让父亲帮忙托人留在大城市,许光也一口回绝,说“县里不是很好嘛,我就一辈子在县里。”

  

“是的,爸爸,您和爷爷一样,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钱物,也没有高官厚禄,作为共和国第一批海军舰艇长,您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做了一名平凡而又极其伟大的人,您传承了爷爷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给我们子女后代、子子孙孙都树立了榜样。您的遗产是无价的家风,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我们愿意永远继承下去,一代一代传下去!”

  

悼念告别仪式上,大女儿许道江声泪俱下地深情追忆父亲平凡而光荣的一生,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是儿女们说给父亲最好的告白,这是将军后代对将军精神的最好传承!

  

自古人生忠孝两难全。但诚如著名作家陈廷一写诗悼念的那样,“长风当歌悼许光,人生堂堂好儿郎。忠孝两全于一身,中华儿女好榜样”,许光用他84年的坚守和付出,抒写了“忠孝两全”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