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更大的统治仅,混战连年不断。一九三○年夏,阎锡山、冯玉祥联合李宗仁、张发奎等反对蒋介石,发生了空前规模的混战。从五月开始,阎锡山、冯玉祥所部同蒋介石的部队在豫鲁地区的平汉路、陇海路、津浦路沿线展开大战。六月,李宗仁、张发奎所部由广西进入湖南,一度占领长沙,与站在蒋介石一边的湘军和粤军发生激战。李、张部被击退后,蒋介石调集更大兵力对阎、冯作战。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除留驻必要力量外,也被抽调北上,参加中原大战。这次混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百万以上,时间持续半年之久。反动统治阶级内部这种不断的分裂和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也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造成了有利于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新形势。
湘赣地区的革命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九三○年三月,红五军由赣西地区返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不久,打下了平江、修水、万载等县城。五月,在赣西南地区活动的红六军来到萍乡地区,打下了萍乡县城,占领了安源。湘东地区的革命斗争这时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七月下旬,由红五军发展组成的红三军团乘湖南国民党军主力南下追击李、张联军之机,在平江地区击破敌人的拦阻,一举攻人长沙,占领十天。由闽西进至江西南昌附近的红一军团,得知红三军团从长沙退出并受到湖南国民党军的追击,为了援助红三军团,由江西进到湖南,在浏阳文家市歼敌一个旅,接着会合红三军团,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八月底开始,红一方面军包围长沙近半月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主力红军的这些活动,给湘东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以很大鼓舞。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湖南省委为了加强对湘东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湘东特委,以张启龙任书记,并将原属湘鄂赣特委领导的浏阳、万载、宜春和原属西路行委领导的莲花、茶陵、攸县以及安源特区委领导的醴陵、萍乡、株洲等县划归湘东特委领导,建立湘东革命根据地。八月一日,中共湖南省委将上述决定报告了中共中央。
原属中共湘鄂赣特委领导的浏阳、万载和宜春等县,早就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和小块根据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浏阳及其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就有了很大力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一九二八年春,浏阳东乡的革命群众在金狮冲成立了浏东赤卫队。一九二九年十月,在红军帮助下,以大光洞和萤火洞为中心,建立了浏阳第一区工农兵政府。原在粤汉铁路长岳段任工人纠察队队长的王震带领近二十名党员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团体骨干,于一九二九年六、七月间从武汉返回家乡例北,先后成立湘鄂赣边第十八、十九两区委。一九二九年底,两区委利用从地主家夺得的四支枪,以粤汉铁路、安源工人纠察队队员和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的战士为骨干正式成立了区联队(游击队)。一九三○年二月旧历年关,区联队举行年关暴动,打开有百多名靖卫团守卫的北盛仓,缴枪十一支。三月十八日,中共浏阳县委根据湘鄂赣特委的指示,举行了全县起义。这次起义,使浏北的革命形势进一步得到发展,北乡的区、乡工农兵政权都建立起来。革命武装也有相当的发展,北乡的区联队扩编成浏阳游击第一支队。与此同时,浏阳东乡的赤卫队扩编成浏阳游击第三支队。四月,浏阳县委在东乡的狮子山庙内召开全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接着,便在浏东、浏北一些比较巩固的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分田斗争。一九三○年七月,主力红军第一次打长沙时,平浏等县都组织了庞大的农民赤卫军;协助主力红军作战,仅浏阳一县就组成六个赤卫师。浏阳游击队也前往参战。浏阳游击第一支队,在八月初退出长沙回师浏阳的途中,于焦溪岭击溃浏阳挨户团,缴枪三十余支。这时,浏阳第一支队已发展到三百余人,一百余支枪。在此期间,万载的黄茅地区和宜春的慈化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地方武装,也都有所发展。
划归中共湘东特委领导的莲花、茶陵和攸县,原是西路地区的一部分。这时的莲花赤卫大队和永新、宁冈等县的赤卫大队一样,是编组红六军、红二十军后重新发展起来的。茶陵的地方武装在一九三○年春再次组成赤卫大队,在县委领导下活动于茶陵县城周围,发动群众,袭扰敌人。一九三○年五月二日,茶陵赤卫大队冒雨奔袭由茶陵进到严塘的敌挨户团一个中队,将其大部消灭,缴枪三十余支。并乘胜于九日攻占高陇,消灭挨户团一部,缴枪十多支,将茶陵革命政权的地域推广到洣水东岸。八月,为配合主力红军再次进攻长沙,茶陵赤卫大队又会同莲花和永新赤卫大队攻打茶陵县城,将茶陵、攸县、耒阳、安仁和衡阳五县挨户团联防部队大部消灭,缴枪二百余支,占领了县城。这次战斗的胜利,使茶陵县的革命政权扩展到全县,茶陵赤卫大队也得到了发展,扩编为游击第二纵队。在此期间,邻近莲花的攸县部分地区革命力量也有了发展。
醴陵和萍乡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共安源特区委领导。大革命失败后,这一带革命群众的武装斗争虽然经过多次起伏,但革命力量始终存在,醴陵游击队活动在醴陵、萍乡一带。一九三○年五月,红六军攻占安源,安源煤矿工人在红军的帮助下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红六军转移后,这支工人武装转移到醴陵的农村地区,同那里的革命力量会合,共同进行斗争。
湘东革命根据地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的。中共湘东特委成立后,湘东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在特委的领导下有了新的发展。
一九三○年九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江西行动。在转移途中,连克株洲、醴陵、攸县、萍乡等县城和安源工矿区。
红一方面军东进经过醴陵时,考虑到主力红军东进后,敌人必将向湘东革命根据地进攻,毛泽东以总前委名义写信,责成袁德生、谭思聪、张启龙、王震,负责集中部分地方武装,编组成一支半地方性的主力红军,命名为湘东独立师,以保卫和发展湘东革命根据地,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在此之前,中共湖南省委曾提出集中湘东各县部分赤卫队编组一个独立团。湘东特委遵照总前委的指示,加紧了独立师的组建工作。
一九三○年十月,湘东独立师在萍乡县的大安里正式编成,刘沛云为师长,茶陵县委书记谭思聪为政治委员兼师委书记,马赤为师参谋长,王震为师政治部主任①。下辖两个团。浏阳游击第一支队为基础,连同浏阳游击第三支队、万载游击队编为第一团,团长张维,政治委员田可平;茶陵游击第二纵队为基础,连同宜(春)萍(乡)游击队、醴陵游击队编为第三团,团长谭家述,王震兼政治委员;安源工人纠察队编为师部特务连。各团直辖四个连,全师约八百余人,近五百支枪。
湘东独立师是仿照红一方面军的组织制度建成的。在连队建立了党的支部,师、团成立了党的委员会和政治机关,实行了政治委员制度,并且努力遵照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军原则来建设部队。当时,虽然武器装备较差,但因为它是一支人民的革命武装,所以,有着坚强的战斗力。
湘东独立师成立的第二天,就在萍乡县的新店,全歼由芦溪来犯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一个营,缴枪二百余支。不久,又在南坑击退国民党军第十九师五十七旅的一个团,歼其一部。
总前委和毛泽东对湘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十分关心。十月十九日,毛泽东在峡江给湘东特委写信,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明确指出了在土地和资本问题上应采取的正确政策。关于政治形势,信中说:“我们认为统治阶级的军阀混战,暂时决不能调和停顿,但也不会继续扩大到底。”并强调指出:“我们不能离开阶级立场来分析”,“要知道阶级矛盾超过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时,反动统治阶级必联合的进攻革命”。关于对土地和资本的具体政策,信中说:“对于土地问题,我们认为一定要彻底的平均分配,才是对的,只有执行彻底的平均分配,才能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才能彻底推翻封建剥削,才能保障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对于资本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无条件的没收一切工厂商店,是不对的,(只)应该没收反革命的商店与军阀官僚资本的工厂商店”。对于不是反革命和军阀官僚资本的工厂商店,则只能采取适当办法加以限制。但是,这封信对湘东特委的工作实际上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
一九三○年十一月,经过中共三中全会,立三路线已经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得到纠正,但是尚未传达到湘东地区。以石青为书记的湘东特委(张启龙这时已调离),仍然依据立三路线的计划,组织了湘东南起义,提出:“战争紧急总动员,实行湘东南起义,打到南昌,直下九江,会师武汉,争取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任务;把党、青年团、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领导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把湘东特委改为湘东行动委员会(简称湘东行委)。把根据地内基础较好地区的革命群众,按军队体制编为纵队、支队、大队、小队,仅莲花一县就编了五个纵队,分向茶陵、攸县、醴陵、萍乡等县出击,以策应当地群众的起义。
湘东独立师根据湘东行动委员会的指示,首先向萍乡出击。因萍乡守敌力量比较强大,攻城未成,于是转向攸县方向进攻。在攸县老漕泊歼敌一个挨户团,接着南下攻克茶陵、安仁两县城,歼敌两个保安团,然后回师攻打攸县城。守备攸县城的国民党军第十九师五十五旅一个多营和攸县保安团凭借坚固工事防守,且有洣水、攸水阻隔,湘东独立师久攻不下,又向北去打醴陵。十一月二十五日进到攸县的皇图岭附近时,发现醴陵、攸县、衡山三县保安团和皇图岭守望队共七百余人,据守皇图岭及其周围的麻子坡、郭家山、梁子坳、马拦前南山等高地,企图阻止红军向北行动。湘东独立师查明敌情后,于第二天清晨在革命群众配合下以第三团向皇图岭攻击,第一团向皇图岭以南和东南一线高地攻击,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将敌全部歼灭。第二天,当湘东独立师准备继续北上进攻醴陵时,国民党军新三十一师突然赶到皇图岭北侧发起进攻。在强大敌人的压力下,湘东独立师遂停止了策应湘东南起义的行动,退回湘东革命根据地的莲花地区。
湘东南起义,组织和动员了群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除武装斗争之外,根据地的各项经常工作陷于停顿,且过早地暴露了革命力量,给湘东地区以后的革命斗争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① 独立师成立不久,因谭思聪抵制立三路线,被撤销师党委书记职务,由王震担任师党委书记,又因王震对立三路线强攻萍乡计划执行不力,其师党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职旋即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