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取得了板栗园、芭蕉坨两仗的胜利后,终于打破了敌人为时半年多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敌我态势起了重大变化:湘鄂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我军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在这种形势下,以贺龙为首的军委分会审时度势,决定利用敌人旧的“围剿”被打破,新的“围剿”还未组成这一空隙,向白色区域极为有利的方向——津市、澧州、临澧广大地区,适时地发动战略进攻,截断澧水,直接威胁敌人的战略后方——常德,和敌人巴蜀的交通命脉——长江,以扩大红军的影响,同时解决苏区和红军当时迫切需要的粮食、资财和兵员等困难。
挥师东进
8月20 日,二、六军团主力部队开始行动。当时正是伏天,我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不顾酷暑炎热,雄赳赳地向既定方向大踏步前进,每天行程都是百八十里路,真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经过九个日夜的行军作战,至8月28日,先后攻克了石门、津市、澧州、临澧及广大乡村。我们二军团第四师占领了津市,截断了澧水。
澧水是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武陵山西段,经桑植、大庸、慈利、石门、澧县、安乡等地流入洞庭湖。澧水在澧县、津市地段,河床变得宽阔起来,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我们这些久离洪湖地区和江汉平原的指战员,来到这个好地方,触景生情,似乎是到了自己的家乡,情绪极佳。对于那些生长在山区的指战员来说,来到这里更是事事新鲜。津市位于澧水北岸,是澧水下游一个重要的市镇和交通枢纽,码头及岸边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船只。澧水广大地区的木材药材、油漆等农副产品要经过津市运出,上游地区所需要的煤油、食盐、布匹等日用品,也要经过这里运上去。四师占领津市的第二天(8月30日)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就命令四师首长带领师部和十团、十二团,经过白洋堤插向湖北公安,佯示我军可能指向江北洪湖地区,而留我们十一团(政委是我,团长到红校学习去了)防守津市,掩护军团
政治部甘泗淇主任带的庞大的工作队在此地做地方工作和搜集资
财,扩大新兵。
缴获轮船
我军刚刚占领津市,发现一艘轮船拖着浓烟,发出嘟嘟的声音,逆澧水而上,经小渡口进入兄弟部队的警戒线。
放哨的战士没有见过轮船,报告说:“河里来了个嘟嘟!”连里的干部命令该船靠岸。噢!原来是白军。敌人万万没有想到津市已被我军占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竟是英雄的红军战士,他们已经成了俘虏。船上除载有敌人外,还有弹药、药品等物资,也都被我军缴获了。这些弹药物资是我们急需的东西,真是雪里送炭!同时从俘虏的口供得知,敌军孙连仲的二十六路军正从江西壶口向湖北公安和津市一带开来,准备和国民党其它中央军向我作新的进攻。及时得到这个消息是多么重要啊!
在我团接防时,这条轮船也交给了我们,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当时红军许多干部、战士都不知道轮船是怎么回事。于是,我们就组织大家上船去看。有的同志说:船不是用浆和篙吗,这船怎么没有?经船上的工人介绍,大家才知道,轮船是靠烧煤产生动力开动的,比摇浆快得多,真是大长了见识。经调查得知,这艘船是国民党军队征来的,后来我们按政策把该船放了回去,对船上的人员进行了宣传,一点也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形象和举动,深受感动。
没收食盐局
我们一到津市,首先就了解到这里有英国人设立的亚西亚煤油公司和美国人设立的美孚煤油公司,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我国的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侵略造成的产物。
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根据党的“六大”十大纲领中提出的“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的政策,将这两个公司的财产和物资没收,由我们团协助工作队执行。亚细亚、美孚两个煤油公司的职员都是中国人,我们向他们宣传我党的主张和政策,对他们个人的利益加以保护,深得这些人的同情。这里还有国民党政府设立的食盐局(官盐),存有大量食盐,这种官僚资本也被没收。煤油和食盐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资,这些物资被亚细亚、美孚两大煤油公司和国民党的食盐局控制着,他们运来以后,以高价出卖,残酷地剥削人民群众。根据人民缺油缺盐的情况,军团政治部决定将煤油、食盐等物资全部大减价卖给当地群众。老百姓闻讯,一连几十天,成群结队地前来争相购买,真是热闹得很。到后来,津市及其周围的群众已经买够,没有什么人买了,我们就利用缴来的那艘轮船,把剩下的煤油和食盐运到澧水上游的新安、河口一带去卖,也使那里的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轮船从津市到新安、河口,一天一趟。为了保证安全,我们还派出部队进行掩护。
红军的这些政策和行动,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党,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的军队。党和红军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第一次见到电灯
部队开进津市看到了电灯,这更是很多人从未见到过的东西。
当时的旧中国,经济非常落后,广大地区都是用煤油、棉油、菜油和桐油点灯,有些山区的人家还用松明子照明,光线很、暗。现在见到电灯,许多人都很稀奇,目不转睛地望着,觉得不可理解。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向战士们进行宣传教育: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阶级的统治,使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革命武装斗争,靠红军英勇作战,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到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搞工业化,电力工业发达了,才能大量用电,不但有电照明,还要用电搞工农业生产。这些宣传浅显易懂,提高了同志们的政治觉悟,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革命热情。
两千套军装
正当我们宣传发动群众,收集物资和扩充新战士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喜出望外的事情。
一天上午,五连扩大新战士小组的三个同志,来到一个巷子,碰到一位老板。这个人告诉他们,白军临撤走时,慌慌张张将许多东西藏在邻居的猪圈里。他们听到这个情况,赶到现场把东西看管起来,一个人跑回团部向我们报告。我听了报告,立即赶到现场,就在这时,团供给处主任史可全同志也赶来了。两个战士跳进猪圈抬出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崭新的灰布军装,又打开一包,还是军装。我让史可全同志赶快运到团里,迅速清点一下,结果有两千多套军装,还有帽子和绑带。
全团的同志高兴极了。因为我们部队的军装已经很破旧,扩大来的新战士也需要军装,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得到了这么多新军装,这是多大的收获啊!于是,团供给处找了几间房子,请来几位裁缝,带着缝纫机,又买来几匹红布,开始改制起来:将那些灰军装的领子上缝上两面红领章,将帽子上的国民党帽徽去掉,换上红五星。军装改好之后,首先给全团现有的同志每人发了一套,并发了一副绑腿。干部战士穿上新军装,情绪高极了,人人笑逐颜开。新人伍的战士也发了军装。团供给处还到街上买来布匹,给战士们做了一些被子,准备过冬。子弹袋、挎包等也都发了。我们团就这样很快解决了部队过冬的被装问题。
扩红运动
扩大新战士,当时叫扩红,是部队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除了作战之外,平时就各自积极主动地进行,以此补充部队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这个工作上级抓得很紧,把它作为部队工作好坏的标志之一。在根据地地区,青年农民热烈参加红军,给我们以很大支援,但根据地处在偏僻的山区,人口稀少,扩红工作受到限制。现在来到津市、澧州这个人烟稠密的地区,有红军的声威和影响,又有较多的时间,真是扩红难得的好机会。我们除了广泛号召大家都来参加这项工作外,各连还组织了专门的扩红小组,任务是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调查社会情况,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等。
扩红工作是和实行红军的各项政策结合进行的。我们每到一地,首先没收土豪的粮食,一部分作为红军的给养,一部分无偿地分发给当地穷苦群众。除粮食外,还分了土豪的家具、农具、衣服等。当地老百姓对分土豪的东西一点也不害怕,因为红军1930年到过这里,良好的印象深印在人们的脑海,再加上我们大减价卖煤油和食盐,现在又来分粮分物,当然很踊跃,甚至几十里以外的人也来背粮。各连队扩红小组还用土豪家的大米、猪肉,做成大锅的饭菜,请群众自带碗筷前来就餐,趁机向群众广为宣传,讲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讲红军的主张,还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剥削人民的种种罪行,启发群众的觉悟,号召群众参加红军。在津市的日子里,我们就是这样热烈紧张、高效率地展开各项群众工作。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际利益,亲眼看到我党政策的正确,红军纪律的严明,买卖公平,态度和蔼,对红军的印象更加好起来。因此,扩红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每天都有一批批青年来当红军。
一天晚上,我们总结工作时,提出第二天全团要扩大一百名新战士,具体数目分到各单位,开展扩红比赛,看哪个单位扩的数量多。全团上下一听要搞扩红比赛,情绪更加热烈,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连司号员、通信员、炊事员也都自动扩大新战士,造成了一个扩大新战士的热潮,一天内就扩大了九十多人,是我们进驻津市以来扩兵数最多的一天。由于广大指战员的努力,全团二十多天扩大了七八百名新战士,名列全军团各团之首。扩大来的新战士,有贫农、雇农,还有船工、车夫和码头工人,这些人处在旧社会的最底层,祖祖辈辈受苦受难,有翻身求解放的迫切愿望,向往红军。他们来到部队以后,老战士积极团结帮助他们,讲革命道理,教红军歌曲,学军事技术,学文化。我们红军的新老战士,都是工农的子弟,只有革命才有出路,很快就融和在一起了。我军就是这样一批一批地不断扩大新战士,显示了红军极大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占领津市之前,由于反“围剿”战斗频繁,伤亡太多,我们团各连班不成班,排不成排,连队没有一个是满员的。经过这次扩红运动,各营、连都已满员,全团兵力已达一千几百人。部队的发展壮大,物质生活的改善,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人人脸上都泛起了兴奋的笑容。在撤离津市时,长长的队伍,配戴一致,服装整齐,威武雄壮,向新的征程前进,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红二、六军团这次东出津市澧州,是一次颇为出色的战略进攻。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这次行动大大震撼了敌人,扩大了红军的声威和影响,同时扩红六千多名,部队人员扩大了三分之一,办齐了冬装,并筹集了十多万银元,还获得了当时部队急需的西药和无线电器材等物资。这就为以后对付敌人新“围剿”,实际上就是突围长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次东征之行的美好印象,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