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注意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一)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0)
1930年11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重点围剿的同时,任命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为总指挥,先后调集8个师3个旅近10万人兵力,由刚刚投靠蒋介石的冯系军阀李鸣钟为鄂豫皖三省边区“绥靖”督办,并以他的部队充当围剿军主力,计划第一步先对鄂像皖苏区形成“圆箍式”包围;第二步以主力突入苏区,占领集镇,控制要道,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分区清剿。 当时,鄂豫皖苏区主力红1军正奉命在外线作战,先后进行了姚家集、黄安、谢店、新州战斗,特别是新州一仗,歼敌1个旅部2个团,打乱了敌人伯部署,震动武汉。敌立即调整兵力,重新部署,以鄂豫边为中心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12月上旬,敌分四路,南北对进,东堵西压,开始向鄂豫边苏区进攻。 11月,由中央委任的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到达鄂豫边苏区。在敌人准备围剿、红1军主力又在外线作战的紧急情况下,曾中生召集会议,决定组成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领导苏区军民的反围剿斗争。并以地方武装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阻击敌人,迅速调回红军主力攻击敌人弱点,以改变不利态势。会后,随即以鄂豫边的地方武装以及半脱产的红色补充军7个师2万余人为基础组成三路,建立了第1、2、3路指挥部,并和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共同组成指挥委员会,统一指挥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敌人进入苏区以后,苏区的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对进犯之敌展开广泛的阻击和袭犹。敌提心吊胆,进展异常迟缓。正在这时,由蔡申熙、陈奇率领红15军由商南到达黄麻地区。临时特委决定以红15军为主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打击入侵之敌。12月16日,红15军一举突入河口,歼敌一部,使苏区南线之敌不敢冒进。下旬,北线之敖凭借优势兵力,大举向七里坪进犯,并进占鄂豫边黄麻中心区。红15军转移外线作战,鄂豫边苏区游击队、补充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内线,对进入苏区“清剿”之敌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利用高山密林,时隐时现,割电线,摸岗哨,打击小股敌人和反动民团,前后缴枪500余支,俘敌数百,使窜入鄂豫边苏区之敌一夕数惊,疲于奔命,只能困守几个县城和集镇。 在鄂豫边军民反围剿的同时,红1军在皖西袭击金家寨、苏家埠、韩摆渡之敌,一度包围六安,诱敌来援。敌为救授六安,于12月底向红1军发动进攻。红1军在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东西香火岭地区歼敌3个团,击溃3个团,毙俘敌3000余人,缴枪1700分支,迫击炮数门。1931年1月3日,红1军主力回师鄂豫边途中,又在商城四顾墩歼敌1个团,敌人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即告失败。 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于商城南长竹园胜利会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12000余人,归特委直接领导。临时特委举行扩大会议,正式组成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委,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任军委副主席。军委下设参谋部、政治部、经理处、总医院。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提出把巩固阵地与加强红军作为党的第一任务。同时成立红军军政学校第四分校,曾中生兼校长,刘杞任政委,加强干部的培训,以满足红军日益发展的需要。 红4军组成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特委、军委的决定,立即转入攻势作战,向信阳、广水段京汉路出击,连续袭占李家寨、柳林等车站,歼敌一部,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威胁豫南重镇信阳。敌为确保信阳,分由广水、孝感等地出援。3月8日,敌第34师到达广水以南的双桥镇。红4军集中主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下,奔袭双桥镇。9日拂晓,红军发起攻击,战斗极为激烈,阵地几度易手,最后红军将担任预备队的两个团及时投入战斗,一举突入镇内,捣毁敌指挥中心,并将敌军分割围歼,经7小时战斗,歼敌第34师大部,师长岳维峻想乘隙逃走,但他的乘马被马弁骑跑了,自己乖乖地当了红军的俘虏。此役,红军俘敌5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炮10余门。前后50天的攻势作战,歼敌1万余人,鄂豫皖苏区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1931年3月中旬,敌人先后调集10多个师10余万兵力,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鉴于第一次围剿中部队行动不一致,被红军各个击破的教训,敌军改取“追堵兼施”的作战方针,以3个建制师(缺2个旅)组成“追剿”队,专寻红军主力作战;其余部队分布于苏区周围,配合“追剿”部队堵击和“清剿”。第一步计划合击新集、七里坪,歼灭鄂豫边红军;第二步转向皖西作战。4月上旬,敌各线堵击部队开始在苏区边沿区展开清剿,皖西之敌乘红军主力未在,首先侵入麻埠,进往独山,伺机进攻金家寨。红4军决定集中主力求歼深入皖西苏区之敌,4月25日,一举攻克独山镇,全歼守敌1个多团,首战告捷。入侵皖西之敌仓皇退出苏区。 敌追剿部队乘红军主力在皖西作战之际,相继侵占新集、七里坪。敌进入鄂豫边苏区以后,因地势险恶,道群众反对,时时处于我人民游击战争袭扰包围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不敢久留。5月上旬,敌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转向皖西寻我红军主力作战时,红4军迅速西进,在符湾歼敌第53师近千人,5月底围攻黄安、宋埠间敌供应线上之桃花店据点,先后歼敌近4个营。敌追剿部队到处扑空,各线堵击部队处处挨打,蒋介石梦想5月底肃清鄂豫皖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又告破产。 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时,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党中央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到达鄂豫皖苏区。5月,张国焘在新集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决定,撤销原有的党和军队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新的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共鄂豫皖省委,由张国焘任中央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中生、邝继勋任副主席,沈泽民任省委书记。不久,还成立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陈昌浩任书记。红4军的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军长仍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7月,鄂豫皖边区召开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高敬亭为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平章为人民委员会委员长。 7月中旬,红4军军长徐向前(邝继勋已调任第13师师长)、政委曾中生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率军部和个多团兵力,冒着酷暑,由豫南地区南下作战。他们从实际出发,转战英山、薪水(今浠水)、罗田、广济等地,连克四城。歼敌7个多团,生俘5000个人,牵制了敌准备调往江西的部分兵力,有效地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同时扩大了地方武装,筹集一批经费,形成了以英山为中心的新苏区。但张国焘借口红4军没有按他的主张,攻占英山后出潜山、太湖,相机攻占安庆,威胁南京,而“错误”地擅自南下靳黄广作战,严令红4军火速返回。红4军北返后,即宣布撤销曾中生的职务,由陈昌浩接任政治委员。接着召开会议开展批评与斗争,并在红军和地方中开展大规模的肃反,先后以所谓“改组派”、“第三党”、“AB团”等莫须有罪名,柄杀了戴克敏、曹学楷、许继慎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严重地削弱了党和红军的战斗力,损害了党的威信,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造成党内盲目服从的气氛,使张国焘逐步建立起军阀主义的家长式的个人统治。
(三)红四方面军的建立及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1931年5月,鄂豫皖苏区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参见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后,红军和苏区进一步发展。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两个军近3万人。鄂豫皖苏区和红军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军的震惊。11月,国民党军集结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兵力已达15个师,其中豫东南地区4个师、鄂东地区7个师、皖西地区4个师,另有在河南的第4师、南京的警卫师亦调往武汉,其第20路军亦向信阳集结,可随时参加围攻作战,企图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反蒋抗日浪潮高涨,国民党围剿军的兵力仍处于分散防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取主动进攻战略,以破坏国民党的围剿计划,巩固和扩大苏区。根据上述决定,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连续进行了四次进攻战役。首先,红四方面军以打乱南线国民党军的围剿部署为目的,于11月10日至12月23日,集中方面军主力进行了黄安(今红安)战役,一举攻克黄安(参见黄安战役)。是役,红军计毙伤俘其1.5万余人,缴枪7000余支,并俘其第69师师长赵冠英。黄安战役后,为打击北线之国民党军,向北扩大苏区,1932年1月19日至2月10日,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商(城)潢(川)战役(参见商潢战役)。是役,歼国民党军约5000余人,使鄂豫皖苏区东西两部连成一片。商潢战役后,国民党军继续采取守势,其部署于皖西的兵力只有4个师又两个旅,防区较大,兵力薄弱。为求歼该部国民党军,向东扩展苏区,3月20日至5月8日,红四方面军以一部牵制豫东南地区之国民党军,以主力3个师进行了苏家埠战役。此役,计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俘其皖西“剿共”总指挥、第7师师长厉式鼎,缴枪1.6万余支。在苏家埠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第20路军以一部兵力进占潢川、光山南部地区。为歼灭该部国民党军,收复该区,1932年6月12日至16日,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潢(川)光(山)战役(参见潢光战役)。此战,红四方面军毙伤俘其约1万人,缴枪7000余支。
(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193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反对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亦称鄂豫皖苏区)大规模围剿的作战。 1932年6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3省“剿匪总司令部”,以其所属的中、右两路军共26个师又5个旅,计30余万人,组织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其中路军司令部设信阳(后移广水),其右路军司令部设六安,企图以重兵迫红军于长江沿岸而歼灭之。 这时,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积极贯彻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并过分估计红军进攻黄安、苏家埠等 4次战役的胜利,盲目轻敌,认为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四次围剿不堪一击,不但不作反围剿的准备,反而坚持不停顿的进攻战略,先是命令红军向平汉铁路信阳至广水段出击,后又令红军南下夺取麻城,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 8月7日,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10日,中路军第6、第2纵队各 3个师由西、北两面向黄安(今红安)城和七里坪进攻。张国焘被迫决定撤麻城之围,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仓促西进堵击,使红军反“围剿”作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红军先在黄安城以西地区迎击第 6纵队,继在七里坪倒水河以东阻击第2纵队。两战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但未能扭转被动局面,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和消耗。随后,红军主力转移檀树岗地区。 8月22日,第2纵队避开檀树岗一带险要地势,绕道黄陂站向宣化店集结,拟经陡山河与第 1纵队靠拢,会攻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今新县)。张国焘把国民党军这一调整部署的行动错认为溃退,令红军主力北上打第 1纵队。红军刚到达新集以北,第2纵队4个师便由西面赶来。红军遂在浒湾西北和西南的胡山寨迄金兰山一线阻击,9月 1~5日连日激战,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在此期间,国民党军第1、第6纵队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向红军侧后进逼,与第2纵队构成3面合围之势。红军续战不利,向皖西金家寨地区转移。国民党军以第2和第6纵队尾追,以第1纵队和右路军各纵队分头堵击。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南下,拟攻英山,因未获战机,即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
(五)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1933)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战争。他先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中初级军官进行政治军事轮训;又从国外购买了大批新式武器;然后采用“层层筑堡、逐步推进”的战术,分兵三路向赣南进攻。先占黎川,打开了根据地北面的门户。由于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左”倾教条主义者采取消极防御战略,与“围剿”的军队打拚消耗的阵地战,使红军伤亡很大,广昌等地先后被占,根据地逐渐缩小。红军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蒋介石以巨大的代价没能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