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初,瑞典赫格隆和索纳公司根据陆军要求研制Pbv302装甲人员输送车,以代替1958年使用的Pbv301装甲人员输送车。该公司于1962年12月完成第一辆样车,并于1963年10月签订生产该车700辆的初始生产合同,1966年2月完成第一批生产任务。随后,直至1971年12月仍继续生产,装备瑞典陆军。
目前,公司在该车基础上发展一个完整车族,包括IKV91轻型坦克、Brobv941架桥车和Bgbv82抢救车等。
结构特点
该车车体用滚压钢板焊接,前甲板可防20mm炮弹。履带上方的两侧车体为双层钢板,两层钢板之间装有蓄电池及其他附件,这不仅增加了浮力,而且也提高了防破甲弹能力。
驾驶员位于车前中央,并有1扇向后打开的舱盖,前面装有3个潜望镜。车长位于驾驶员之后的车体右侧,他也有1扇向后打开的舱盖,有5个潜望镜能进行360°观察。炮塔位于驾驶员之后的车体左侧,装有3个前视潜望镜和1个后视观察镜,安装1门伊斯帕诺-絮扎(Hispano-Suiza)公司的20mm机关炮。炮塔手动360°旋转,火炮俯仰范围为-10°~+50°,射速为500发/min,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弹药基数,榴弹为405发,穿甲弹为100发,装有3个弹带和10个弹匣,每个弹带有榴弹135发,每个弹匣有穿甲弹10发。当对付地面目标时,炮手使用单目镜瞄准,放大倍率为8×;对付空中目标时,将炮塔舱盖打开,炮手使用武器本身的概略瞄准镜射击。
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9名步兵坐在车内,每侧3名面朝里,1名在前面,面朝前,另外2名在后面,背靠背坐着。步兵通过车体后部两扇大门上下车辆。载员舱顶部有2扇车长液压操纵的顶舱盖,开启时步兵可在车内使用轻武器射击。这种在底部边缘装有压敏元件的顶舱盖使用安全,一旦步兵的枪管或手臂接触压敏元件,液压立即消失,则顶舱盖保持打开状态,防止压坏步兵武器或手指。
动力装置前置,发动机、离合器与变速箱构成一体。转向是采用离合器-制动器,转向离合器为片式。有5对双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系统由扭杆和第一、第五负重轮的液压减振器组成。履带板为M70型,有橡胶衬垫,宽度450mm,节距110mm,寿命可达10000km,同早期履带相比,在松软地面行驶可提高牵引力20%。
该车能水陆行驶,水上靠履带板划水推进。入水前竖起车前2块防浪板,启动车底的排水泵。该车能装但未装三防装置。
该车经少量改动,可作为运载2000kg货物的运货车和载4~6副担架的救护车。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1978年,瑞典将该车发展成MK2型,并已完成3辆预生产车型,MK2型车的主要改进在于车体后部单独安装有步兵班长指挥塔。指挥塔有1扇向后打开的舱盖和3个潜望镜,步兵班长既能向前观察,又能第一个下车。炮塔仍保留原20mm机关炮,但在两侧各装3个烟幕弹发射器,车体后部右侧还装两个博福斯(Bofors)公司的莱伦(Lyran)发射架,可发射8枚照明弹。车前附加间隔装甲,这不仅提高了防护力,还增加车辆浮渡能力。车体左后门增设1个观察镜,车长、驾驶员的观察仪器也有改进等。
该车的变型车有:
1.步兵战车样车
此系Pbv302的改进型,减少了步兵人数。步兵沿载员舱中心线背靠背面朝外乘坐。载员舱两侧上部装甲增大倾斜角度,每侧开有3个球型射孔并有观察镜。改装THD 100C型柴油机,功率228kW(310马力)。采用阿里逊(Allison)HT740自动变速箱,以代替原机械式变速箱。采用液压转向装置。安装厄利空(Oerlikon)25mmKBA型机关炮,动力驱动俯与旋转,必要时火炮可装双向稳定器。目前已完成样车。
2.Stripbv3021装甲指挥车
该车安装4部电台和天线,载有4名报务员和其他参谋人员。
3.Epbv3022装甲观察车
瑞典每个装甲旅装备10辆,主要改进是用新型指挥塔代替了原车长指挥塔。塔内安装1个由双目望远镜和合像式光学测距仪组成的综合光学观察测距系统。双目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4×,合像式光学测距仪为10×,使用同样的目镜,放大倍率可以转换。该塔的俯仰和旋转均为手动,由炮塔座圈驱动的俯仰方位传感器能精确地给出目标方位。在载员舱有3部电台及1个导航装置。
4.Bplpbv3023装甲射击指挥车
车内装有4部电台和1部射击指挥计算机。乘员有车长、驾驶员和炮手,可载7人班组。
Pbv302装甲车族
----步兵战车样车
Pbv302 ----------Stripbv3021装甲指挥车
----Epbv3022装甲观察车
Pbv302MK2 ----Bplpbv3023装甲射击指挥车
----运货车
----救护车
(编辑: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