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各国军队/乌干达

乌干达

【国名】 乌干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ganda)。

【面积】241,03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7,096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泽地为43,942平方公里)。

【人口】2721万(2005年统计)。全国约有65个部族。按语言划分,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班图族群占总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干达(占总人口的18%)、巴尼安科莱(占总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个民族。尼罗族群包括兰吉、阿乔利等5个民族。尼罗-闪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琼等7个民族。苏丹族群包括卢格巴拉、马迪等4个民族。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通用卢干达语等地方语言。居民信奉天主教(占总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兰教(11%),其余信奉东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首都】 坎帕拉(Kampala),人口约130万。年平均气温23℃左右,4、5、9、10月份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国家元首】 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1986年1月武装夺取政权,并出任总统。1996年5月成为民选总统,2001年3月和2006年2月两次蝉联。

【简况】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的内陆国。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苏丹毗连。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连绵、山地平缓。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湖泊众多。南部拥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近一半的水域,为著名的尼罗河源头之一。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公元1000年,地处乌南部的布干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850年后,阿拉伯商人和英国、德国殖民主义者相继进入布干达,布境内爆发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间的连年战争,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签订瓜分东非协议,布干达划为英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1896年,英将“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全境,并于1907年在乌设总督。

1962年10月9日,乌宣布独立,保留布干达等4个自治王国,成立乌干达联邦,仍留在英联邦内。1963年10月,乌修改宪法,取消英派驻乌的总督,由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6年4月,奥博特任总统。1967年9月,废除封建王国和联邦制,建立乌干达共和国。1971年1月,阿明发动政变,同年3月就任总统。1979年4月乌全国解放军攻占首都,卢莱、比奈萨、穆万加先后担任总统或国家元首。1980年12月,奥博特在大选中获胜,再度出任总统。1985年7月,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权,并出任国家元首。1986年1月25日,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推翻奥凯洛军政权,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

【政 党】现有16个合法政党,主要有:

(1)全国抵抗运动组织(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NRMO)简称“运动”,执政党。1981年6月,穆塞韦尼创建反政府组织“全国抵抗运动”,其军事组织为“全国抵抗军”,政治组织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下设各级基层委员会。1986年1月抵运夺取全国政权,全国抵委会代行议会职能,各级抵委会取代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运动制”在全国确立。1995年9月,乌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运动制”延续到2000年,每五年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由全体人民就继续实行“运动制”还是改行多党制作出选择。1996年6月,乌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取代全国抵委会的议会职能。2000年6月乌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保留“运动制”。2005年7月乌全民公决决定弃“运动制”改行多党制。至此,在乌实行近20年的“运动制”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运动”遂转变为政党。

“运动”的政治纲领通常被称为“十大纲领”,由穆塞韦尼制定,1984年7月颁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复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捍卫和巩固民族独立;建立一个独立、一体化、能自我生存的国民经济;恢复和改善社会公益设施,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地区;消除腐败和滥用职权;安置无家可归者和改善人民生活;与其它非洲国家携手合作,捍卫非洲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999年4月,“运动”全国执委会在原有“十大纲领”基础上补充了环境保护、就业、扶贫等纲要,使之扩充为“十五大纲领”。

(2)民主变革论坛(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议程组织、议会鼓动论坛和全国民主论坛于2004年8月8日合并组成,简称“论坛”,最大反对党。口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该党吸收了乌前第一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卡泰加亚、前军队司令蒙图、前国外安全局长普科尔等曾居运动政府要职的运动元老和重量级政客,并推举贝西杰为其临时执委会主席。2006年2月贝在乌首次多党大选中获得37.36%的支持票。

(3)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反对党,成立于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干达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响较大,在国际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冈等西方国家青睐。1961年在大选中获胜,组成第一届乌干达自治政府。翌年在议会选举中败给人大党与卡巴卡耶卡党的联盟。1969年12月被人大党政府取缔。1973年,该党宣传书记保罗·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国,在美重建民主党。后该党加入乌全国解放阵线并参加了阿明下台后的历届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开始陆续重建支部并恢复活动。信奉自由资本主义,主张议会民主;抨击“运动制”为一党专制,呼吁实行多党民主,并抵制了2000年6月举行的乌政体全民公决。现任总裁坎帕拉市长塞巴纳作为该党候选人参加了2006年2月大选,获1.58%的支持票。

(4)乌干达人民大会党(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简称人大党,反对党,创建于1960年3月,由以奥博特为首的乌国民大会党激进派同民族进步党、乌干达人民联盟党合并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党两次成为执政党,奥博特两度出任总统。1986年1月“运动”执政后,该党部分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参加了“运动”政府。该党总体对“运动”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并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体全民公决。现任总裁、前总统奥博特夫人米瑞娅·奥博特作为该党候选人参加了2006年2月大选,获0.82%支持票。

(5)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为现名。1962年,该党与人大党联手参加大选获胜,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出任总统。1964年,该党被人大党排挤出内阁,穆特萨流亡英国。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反对政府集权,主张建立联邦,恢复保障联邦制的1962年宪法,实行多党制与议会上下两院制,但采取与“运动”政府合作的态度。现任主席约翰·肯·卢克雅木齐(John Ken Lukyamuzi)。

【主要反政府武装】 (1)圣灵运动(The Holy Spirit Movement-HSM)。1987年初,一名自称艾丽丝·拉奎娜(Alice Lakwena)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圣灵运动”的旗号,活动于乌北部地区。后在政府军围剿下,拉奎娜逃往肯尼亚。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是由拉奎娜之弟约瑟夫·科尼(Joseph Kony)率领的“圣灵抵抗军”,驻扎在苏丹南部,出没于乌苏边界,扰乱北部地区社会治安。2002年3月以来,在苏丹政府的配合下,乌军进入苏南部对科尼叛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北部安全形势得到较大改观。

(2)民主同盟军(Allied Democratic Forces-ADF)。其成员多为青年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声称要从运动制下解放全国并建立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姆波扎(Mpoza),原为政府军一名副营长。1997年乌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后,与刚果(金)政府达成谅解,刚果(金)协助乌军在两国边境共同围剿ADF,ADF遭毁灭性打击。1998年,乌以追剿西部叛匪为名出兵刚果(金)东部,刚果(金)政府予以强烈谴责。ADF活动一度又趋活跃,以刚果(金)东部地区为依托,频频袭击乌西部有关地区,使乌西部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后乌政府军占领刚东部地区,获得较大战略纵深,切断了ADF的补给线。目前,ADF对乌西部边境的安全威胁已基本解除。

【军事】“乌干达人民国防军”创建于1981年2月,当时称“全国抵抗军”,后称“乌干达人民抵抗力量”,抵运执政后改为政府军。1995年1月起用现名。1987年组建空军。军队统帅为穆塞韦尼总统,现任乌军总司令阿隆达·尼亚凯里马(Aronda Nyakairima)。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和西方压力,乌政府进行裁军。截至1995年底,乌已完成三个阶段的裁军计划,裁军45000人,保留陆军约36000人、空军800人、海军400人。

根据乌政府与西方国家的有关协议,乌每年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约1.2亿美元。但近年因北部地区剿匪,军费开支有所增加。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