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原名明昭,曾用名刘伯坚。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刘伯承的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先上私塾,读过高小,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十五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川军第五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
1916年3月在护国讨袁的丰都之战中,一颗子弹洞穿刘伯承的颅骨,从右眼射出。在重庆秘密治疗,当一位德籍医生给他作手术时,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拒绝用麻醉药物。医生用手术刀将他右眼球摘除,把眼球四周的坏肉一一割去,经受三个多小时手术,割了七十几刀,旁边的护理人员看得心惊胆战,连资深的德籍外科医生拿手术刀的手也禁不住发抖了,而刘伯承竟然一声不吭,因而被主刀的德国大夫誉为“军神”。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1927年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
1947年6月底,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11月,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
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领导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
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1926年时的刘伯承
长征时期的刘伯承
抗战初期的刘伯承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
1938年,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合影
1947年,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合影
1949年10月1日,刘伯承等陪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1951年1月,刘伯承在军事学院成立典礼上致词
1959年10月,刘伯承(前排左三)与贺龙、叶剑英、林彪、罗荣桓、彭真等在一起
1966年1月,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